鵐之窟
這個海蝕洞穴被稱為“鵐之窟”,是由海浪的侵蝕而形成的。
1180年(治承4年),石頭山大戰時源賴朝敗給平家。源賴朝通過箱根山區及湯河原的鵐之窟等,最後隱居在這個真鶴鵐之窟里。
傳說,成功逃離追兵的源賴朝,帶著七位家臣從真鶴海岸逃往了安房國(現在的千葉縣)。
此外,當賴朝避難在洞窟,追兵在窺視洞窟時,當時有隻被稱為“鵐”的鳥(黃道梅的一種)突然飛出,追兵判斷洞窟內無人即走開。因此被稱為“鵐之窟”。
湿洞窟的变化
据说赖朝时代有130米长。但由于海浪侵蚀,到幕府末期只有宽3米、长11米的大小了。当时的洞窟面向大海,由于大正关东地震时引起土地的隆起,变成了现在的高度。
这里由真鹤岬熔岩(安山岩质)形成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,为了在三浦半岛建造海军飞机场,许多石头作为建筑材料被切割,形成了今天的规模。“土地隆起前的湿洞窟”
(1922年:大正11年)
真鹤的三个名字的由来
真鹤自古以来有“青木”“五味”“御守”这三个名字。据说赖朝为了表彰藏身湿洞窟时别人给予他的帮助,设其为功,根据功劳的内容分别赐姓。
给用树枝挡住洞口的人命名为“青木”,根据料理的五个味道,给安排饮食的人命名“五味”,为了从追兵那里保护赖朝,负责监视看守的人叫作“御守”。